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突发状况往往如惊雷般毫无预兆,考验着医生的判断力与应变力。近日,一则发生在手术室的真实病例,便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看似明确的局麻药中毒,实则是酒精性低血糖在“伪装”,一步之差便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清晨,病房收治一名28岁男性患者,身高178cm,体重78kg,因与他人斗殴被刀砍伤,诊断为“右侧尺神经损伤”,无其他复合伤。患者入室时仍处于醉酒状态,自述已禁食禁水5小时,否认药物过敏史及药物滥用史,生命体征平稳,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入院4小时以来,患者已静脉输注复方氯化钠溶液1000mL。入室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麻醉医生为其实施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用0.5%罗哌卡因20mL与2%利多卡因10mL混合液。20分钟后阻滞效果良好,手术顺利开始,患者未诉疼痛。然而,手术开始仅5分钟,意外突生:患者出现全身类似惊厥的抽搐症状,意识模糊,无法正确回答问题。幸运的是,患者自主呼吸尚存,经面罩吸入100%纯氧后,血氧饱和度可维持在95%以上,心律齐,心率94次/分,血压140/90mmHg。因患者除受伤肢体未活动外,其余躯体持续抖动,手术医生被迫暂停操作。
面对突发状况,麻醉医生首先启动快速鉴别诊断,排除了两种最易想到的可能性:
1. 局麻药毒性反应? 可能性极低。局麻药中毒通常在药物注射后短时间内发作,即便因缓慢吸收导致延迟反应,也极少在给药25分钟后才出现症状,与本例患者的发作时间不符。
2. 原发性癫痫发作? 同样不成立。患者抽搐时未出现癫痫发作的典型症状,如牙关紧闭、舌咬伤及大小便失禁等,但患者的表现不符合癫痫的临床特征。就在诊断陷入僵局时,患者额头渗出的细密汗珠成为关键线索——麻醉医生立即监测其即刻血糖,结果显示仅为2.3mmol/L(成年人空腹血糖正常下限为2.8mmol/L),酒精性低血糖的诊断瞬间明确!
随后,医生立即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推注,10分钟后患者抽搐症状停止;继续追加至总量60mL后,血糖升至3.3mmol/L,患者意识逐渐清晰,情绪平稳,手术最终在臂丛神经阻滞下顺利完成。
试想,若当时诊断失误,患者将面临两种错误治疗:要么因抽搐无法控制而被迫改为全身麻醉,增加麻醉风险;要么被误诊为局麻药中毒,接受肌松剂注射、机械通气等不必要的创伤性治疗,不仅延误病情,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一)什么是酒精性低血糖?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酒精性低血糖是指因过量饮酒导致的血糖过低,可发生在空腹或餐后数小时,其发生与饮酒方式、饮酒量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与普通低血糖以心慌、手抖、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不同,酒精性低血糖的核心表现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缺糖损害,早期可出现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嗜睡、多汗,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躁动不安、舞蹈样动作、惊厥,严重时可导致昏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死亡。若低血糖状态持续时间过长,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酒精性低血糖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肝脏代谢功能受抑制有关,尤其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空腹饮酒或饮酒后不进食主食的人群:
人体在饥饿或空腹状态下,血糖的主要来源依赖两条途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及非糖物质(如氨基酸、乳酸)通过“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而酒精(乙醇)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过程会显著抑制肝脏的糖异生作用,同时也会阻碍肝糖原的分解。当患者空腹大量饮酒时,体内储存的肝糖原会在短时间内被消耗殆尽;而酒精对糖异生的抑制作用持续存在,导致血糖无法及时补充,最终引发低血糖。[1]此外,乙醇还会抑制升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同时刺激胰岛素过量释放,进一步增加餐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酒精性低血糖与局麻药中毒的部分症状高度相似,临床极易混淆,需重点鉴别: 局麻药中毒:核心是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标,引发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心血管系统(CVS)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早期表现为嗜睡、眩晕、唇舌麻木、多语、寒战,随后可出现定向障碍、躁动,严重时迅速进展为肌肉震颤、惊厥,甚至因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骤停;心血管系统方面,可出现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极高浓度时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减慢,乃至心搏骤停。
酒精性低血糖:核心是血糖过低导致的中枢神经损伤,同时叠加酒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酒精对中枢神经的影响通常是“先兴奋后抑制”,早期表现为言语增多、步态不稳,后期转为昏睡;而低血糖则进一步加重中枢损伤,表现为意识朦胧、精神失常、惊厥等,与酒精的抑制作用叠加后,症状更易被混淆。
|
项目 |
关键识别策略 |
|
时间窗 |
LAST多在注药后15-30分钟内发生;低血糖多见于长时间空腹或夜间清晨 |
|
前驱症状 |
LAST: 口周麻木、耳鸣、金属味觉;低血糖:饥饿、出汗、心慌状(但可被酒精掩盖) |
|
治疗反应 |
葡萄糖输注后数分钟内缓解支持低血糖;苯二氮类有效而葡萄无效则倾向LAST |
|
确诊依据 |
快速血糖≤2.8 mmol/L(非糖尿病)或≤3.9 mmol/L(糖尿 病)为诊断金标准 |
这则病例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临床警示:在麻醉工作中,任何突发状况都不能仅凭单一症状下结论,必须结合病史、体征及关键检查进行综合判断。酒精性低血糖虽不常见,但在醉酒患者、空腹手术患者中属于“高危隐患”,尤其是当患者出现意识改变、抽搐等症状时,及时监测血糖应成为常规排查项目。
麻醉医生如同手术台上的“指挥官”,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唯有保持冷静、细致观察、精准鉴别,才能在险境中找到“破局点”,为患者的生命安全筑起坚实防线。而这则案例,也为所有临床医生敲响了警钟——永远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微的体征,因为它可能就是解开诊断谜题的关键。
[1] Naidu R, Brock-Utne JG. Generalized convulsion following regional anesthesia-pertinent lesson[J]. Anesth Analg, 1988, 67(12): 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