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控头条  >> 查看详情

麻醉医师必看!《麻醉专业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修订试行)》解读

来源: 青海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  日期:2021-10-22 11:05:24  点击:2828 
分享:


李师阳 教授

    撰写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王绮马雄

    质量控制指标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舒适化,缩小地区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麻醉质量差距,科学化、精细化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制定《麻醉专业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修订试行)》(2020年修订试行版),在2015年版的基础上进行归类、细化。


生命体征类指标

    生命体征类指标共10项,包括呼吸、循环、体温、疼痛4大生命体征,体温由2015年版的单项细化为4项,把主动保温、体温监测纳入新的指标, 我国对于围术期体温监测不够重视,美国已将术中体温监测作为术中常规监测。对于容易发生低体温的高危人群,要特别重视体温监测并进行主动保温,将体温监测作为临床必备的监测手段,强制性把体温监测作为生命体征监测的常规之一,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疼痛第五大生命体征,理应得到重视,新加入三项疼痛类指标,近年产科麻醉学组不断地在全国宣传、推广分娩镇痛,使分娩镇痛率从原来的不足1%提升到10%以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分娩镇痛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分娩镇痛正在逐步推广,各地都纷纷举办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学术会议,多方措施将促进我国分娩镇痛的快速发展。

麻醉科结构管理指标

    结构管理指标由2015年版的4项增加至15项,麻醉科规模随着医院级别的升高逐渐扩大,但与工作量的上升不成比例。医院级别越高,麻醉医师工作量越大,危重手术所占比例越高。结构管理指标在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医院间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医院对指标的解读错误,人为统计方式也存在出入,故应加强电子病历信息化系统建设,将各结构管理指标纳入,实现全方位采集指标,并形成反馈,最终达成PDCA(Plan 、Do、Check、Act)闭环管理。整理和分析结构指标时, 在参考对比全国及所在省区的同级别医院数据的同时, 必须进行自身纵向对比。在发现新的变化趋势时, 要分析变化的原因并对可能带来的患者安全风险进行防范, 才能有的放矢, 促进患者围术期安全。

麻醉科过程管理指标

    过程管理指标对比2015年版,重点在于术前准备和术中管理质量,提出术前麻醉签字不等同于麻醉前访视,术前评估不应只流于形式,而是通过访视,与患者、手术医师进行良好沟通,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方式,并结合自身对各种麻醉方法的熟练程度,制定适宜的麻醉方案,适当采取干预措施,以使患者在心理上、生理上达到最佳状态,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异体输血,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和住院天数,促进患者加速康复,这也是加速康复外科的初衷。

麻醉科并发症相关指标

    麻醉科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患者自身的因素、麻醉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麻醉技术操作失误等。麻醉并发症常造成患者不同的伤残,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并发症重在预防,发生并发症后早期干预,降低伤残率。防范措施包括:注重访视,做好术前准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注意个体化差异,加强并发症指标的统计分析并持续改进。

    总而言之,麻醉质控指标数据的采集并非麻醉质控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是进一步开展麻醉质控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对麻醉质控指标的整理和分析才能发现临床麻醉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提升麻醉质量, 确保患者的围术期安全,为舒适化医疗做好安全保障。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围术期医学论坛(zhwsyxlt)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